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2011年1月16日河北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準)

  化工液体运输车价格“十二五”時期,是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是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攻堅時期。科學編制並有效實施河北省國民

  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對于實現科學發展、富民強省的奮鬥目標具有重大意義。本規劃綱要依據《中共河北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未來五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規劃期為2011-2015年。第一章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一、“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一五”時期是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和艱巨繁重的發展改革任務,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嚴重衝擊,著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全省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綜合經濟實力跨上新臺階。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集中精力謀發展,整體實力顯著增強。2010年,全省生產總值預計達到20000億元,五年平均增長11.7%,人均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1.47萬元提高到2.8萬元;全部財政收入達到2410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330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2.3倍和2.6倍。——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大力實施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鋼鐵、裝備制造、石化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預計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1220億元,是2005年的3.5倍;現代服務業不斷壯大,服務業增加值達到6850億元,是2005年的1.8倍。“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如期實現,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削減15%以上。曹妃甸新區、滄州渤海新區、北戴河新區等沿海重點開發地區加快建設,進入了大規模聚集生產要素階段。——城鎮面貌呈現新變化。深入推進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三年打基礎”工作圓滿完成,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綜合承載能力明顯提高,居民生活環境大為改觀,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現代城市魅力初步顯現。城鎮化率由37.7%提高到45%左右。——農業農村工作得到新加強。農業稅全部取消,糧食直補、農機購置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糧食生產連續7年增收,2010年總產量接近600億斤。蔬菜、果品、畜牧等優勢產業穩定增長,農業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產業化經營率達到58%。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省級新民居建設示范村達到3000個,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日益改善,農村貧困人口減少84萬人。——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突破。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支撐能力顯著增強。現代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初步形成,民航業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機場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旅客吞吐量增長6倍;高速公路通車裏程新增2172公裏,達到4307公裏,躍居全國第二位;鐵路通車裏程新增400公裏,達到5300公裏;黃驊綜合大港開航,全省港口吞吐量突破6億噸。電力裝機新增1672萬千瓦,達到4215萬千瓦。南水北調中線河北段、引黃入冀、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重點工程進展順利。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得到加強,森林覆蓋率達到26%。——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取得重大進展,河北鋼鐵、冀中能源、河北港口等大型企業集團成功組建,整合重組的積極效應逐步顯現。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化,行政審批事項大幅削減。財稅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省財政直管縣(市)試點達到92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五項重點任務有序實施。文化、新聞、出版等社會事業改革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對外開放繼續擴大,外貿進出口總值累計完成152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累計170.7億美元,年均分別增長20%和13.9%。五年新增國家級開發區4個,對內經濟技術合作進一步加強,與京津合作繼續深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19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10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77.8%和58.3%。五年間城鎮新增就業265.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保障體係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實現省級統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扎實推進,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城鄉低保水平穩步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現全覆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加大,為43萬戶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和諧社會建設開創新局面。教育事業加快發展,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醫療衛生體係逐步健全,重大疾病預防能力明顯增強。公共文化事業扎實推進,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城鄉文化設施進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活動蓬勃發展,競技體育水平有了新提升。人口與計生工作得到加強,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94‰以內。平安河北建設成效顯著,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政執法三項重點工作深入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工作得到強化,安全生產事故有所下降。國防動員和雙擁共建深入開展,軍政軍民團結鞏固發展。民族宗教、外事僑務、防災減災、氣象、測繪、檔案、人防、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地方志等各項事業都取得新進步。經過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我省“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如期實現。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日趨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日益顯現的發展活力、創造積累的發展改革經驗,為“十二五”時期實現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二、“十二五”時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一)國內外形勢“十二五”時期,世情國情將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從國際看,經濟全球化趨勢勢不可擋,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結構調整勢不可擋,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的趨勢勢不可擋;但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圍繞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及金融安全的鬥爭更為復雜,新興產業加速發展中搶佔戰略制高點的競爭更加激烈。從國內看,我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加速升級,區域經濟合作加速推進,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經濟社會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但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相當突出,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二)面臨的機遇縱觀國內外形勢,我省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是京津冀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有利于承接吸納京津先進生產要素,把獨特的區位優勢轉化為又好又快發展的優勢。二是我省沿海地區開發建設即將納入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有利于充分發揮沿海優勢,大規模聚集生產要素,加快形成新的經濟隆起帶。三是冀中南地區列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域,有利于發揮京廣、京九沿線地區既有優勢,加快打造經濟發展新高地。四是國內產業和資本轉移呈加速趨勢,有利于我省發揮綜合優勢,通過開展戰略合作,加快發展步伐。五是國家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利于我省在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等領域發揮比較優勢,促進全省經濟轉型升級。六是我省已經具備了加快發展的經濟實力和物質基礎,形成了政通人和、人心思進的社會環境,有利于凝聚各方力量,增強內生動力,實現跨越式發展。(三)困難與挑戰在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我省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一是結構調整任務艱巨。產業結構不合理且層次低,產品技術含量不高,節能減排壓力大,發展方式粗放問題依然嚴重。二是自主創新能力弱。科技領軍人才、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專業人才短缺,研發投入佔生產總值比重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三是資源環境約束加劇。資源支撐能力減弱,生態環境容量不足,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供求矛盾突出。四是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城鎮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大中城市數量少且功能不夠完善,以城帶鄉、以工補農能力不足。五是社會管理難度加大。社會結構變動加劇,利益主體日趨多元,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綜合判斷,“十二五”時期,我省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處于向經濟強省、文化強省目標跨越的發力期,面臨著既要保持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又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雙重任務。我們必須準確把握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著力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推進經濟社會步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奮力開創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第二章指導思想和奮鬥目標一、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圍繞加快發展和加速轉型雙重任務,構築環首都綠色經濟圈,壯大沿海經濟隆起帶,打造冀中南經濟區,培育一批千億元級工業(產業)聚集區、開發區和大型企業集團,著力調整經濟結構,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改善生態環境,著力提高創新能力,著力深化改革開放,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科學發展、富民強省進程,努力實現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從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十二五”時期,最根本的是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最重要的是牢牢把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努力在新一輪競爭和發展中搶佔先機,贏得主動。堅持下大氣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努力形成具有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現代產業體係。堅持下大氣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重點突破制約產業升級的核心關鍵技術,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經濟發展轉入科技引領、創新驅動軌道。堅持下大氣力統籌區域發展,推動省內不同區域優勢互補、協作互助、良性互動。堅持下大氣力抓好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抓好重點領域和行業節能,加快淘汰落後產能,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堅持下大氣力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轉變政府職能,努力形成有利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制度環境。堅持下大氣力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推動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推進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深入與晉蒙等地區經濟協作,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下大氣力做好農業農村農民工作,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民增收。堅持下大氣力加強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全面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辦好社會建設方面的實事,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堅持下大氣力統籌兼顧,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實踐中要切實把握以下原則:——注重當前與長遠相結合,切實增強發展的前瞻性。既要鞏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好勢頭,又要正確分析和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科學謀劃“十二五”發展的重大戰略、重大思路和重大政策。——注重速度與效益相結合,切實增強發展的持續性。必須更新發展理念,更加注重技術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加大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力度,努力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的統一。——注重城市與農村相結合,切實增強發展的統籌性。既要順應城鎮化發展的基本規律,加快城鎮化進程,推進城市建設上水平、出品位;又要堅持在城鎮化進程中加強城鄉統籌,推進城市和農村協調發展。——注重投入與產出相結合,切實增強發展的實效性。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著力優化要素投入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向依靠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轉變。——注重沿海開發與內地發展相結合,切實增強發展的互動性。堅持把沿海地區開發建設擺在事關全局的戰略位置,同時統籌推進內陸地區開發開放,逐步構建沿海與內陸地區良性互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係。——注重投資與消費、出口相結合,切實增強發展的均衡性。既要保持合理投資規模,更要注重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同時大力拓展國際市場,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注重經濟與社會相結合,切實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建設,加快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完善公共服務體係,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更好地滿足全省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需要。——注重民生與穩定相結合,切實增強發展的和諧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正確處理深化改革、加快發展與維護穩定的關係,著力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源頭性、基礎性、根本性問題,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二、奮鬥目標根據以上指導思想和原則,“十二五”時期要努力實現以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省經濟增長速度和效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生產總值預期年均增長8.5%左右,到2015年人均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全部財政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1%,財政收入佔生產總值比重提高1-2個百分點。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強,鋼鐵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取得重要進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一些領域形成明顯優勢,服務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8%左右。形成一批年銷售收入超千億元重點園區和大集團。城鎮化率達到54%,城鎮建設上水平、出品位,新農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科技創新步伐加快。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6%,突破一批關係產業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和資源環境的關鍵技術,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0.77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0%,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優勢企業。——社會建設進一步加強。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4%,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5%,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1280萬人,農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3570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13‰以內。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會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5%,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達到國家要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42萬公頃,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74,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7%,森林覆蓋率達到31%,森林蓄積量達到1.4億立方米。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重點流域水質及城市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增強。多元、立體、快捷、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體係基本形成。鐵路、公路、港口、機場運輸保障能力不斷提高。實現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網際網路“三網融合”,水、電、油、氣管網等設施日趨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5%;就業壓力明顯緩解,城鎮新增就業33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公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基本公共服務體係逐步完善,生產生活條件有較大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第三章實施“四個一”戰略重點帶動並活躍發展全局把加快優勢地區率先發展作為戰略重點,強力推進“一圈一帶一區一批”建設,打造帶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極,形成重點突破、帶動全局、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一、加快構築環首都綠色經濟圈推進環首都“14縣(市、區)4區6”建設。充分發揮環繞首都的獨特優勢,積極主動為京津搞好服務,全方位深化與京津的戰略合作,承接京津資金、項目、產業、人才、信息、技術、消費等方面的轉移,形成環首都綠色經濟圈。重點在承德、張家口、廊坊、保定4市近鄰北京、交通便利、基礎較好、潛力較大的三河、涿州、懷來、灤平等14個縣(市、區),建設高層次人才創業、科技成果孵化、新興產業示范、現代物流等四類園區,發展養老、健身、休閒度假、觀光農業、綠色有機蔬菜、宜居生活等六大,逐步把環首都地區打造成為經濟發達的新興產業圈、綠色有機的生態農業圈、獨具魅力的休閒度假圈、環境優美的生態環境圈、舒適宜人的宜居生活圈。力促環首都四個中心城市加快發展。承德市充分發揮旅遊、礦產等資源優勢,著力發展休閒旅遊、釩鈦制品、清潔能源、新型材料、現代農業等,建設國際旅遊城市和國家釩鈦產業。張家口市充分發揮產業基礎、旅遊資源等優勢,著力發展新能源、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休閒旅遊、現代物流、礦產精深加工等,建設京冀晉蒙交界區域中心城市。廊坊市充分發揮區位獨特和信息產業等優勢,著力發展總部經濟、會展經濟、電子信息、服務外包、科技孵化、休閒旅遊、現代農業等,建設京津冀電子信息走廊、環渤海休閒商務中心城市。保定市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和低碳城市試點等優勢,著力發展新能源、裝備制造、現代物流、文化旅遊、現代農業等,建設先進制造業、休閒度假旅遊和歷史文化名城,提升京南重要區域中心城市地位。二、加快打造沿海經濟隆起帶推進沿海“11縣(市、區)8區1路”建設。充分發揮環渤海的區位優勢,堅持規劃引導、政策支持、開放帶動,促進重大生產力布局向沿海地區集中。在近海臨港、基礎較好、潛力較大的昌黎、豐南、黃驊等11個縣(市、區),以及北戴河新區、曹妃甸新區、渤海新區等8個功能區,以濱海公路為紐帶,加速構建沿海經濟隆起帶。著力建設一批高標準產業園區,重點發展裝備制造、精品鋼材、石油化工等特色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港口物流、文化創意、商務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強化沿海地區產業分工與合作,形成環渤海地區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臨港產業帶。著力建設一批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濱海休閒度假景區,重點抓好北戴河新區、唐山灣國際旅遊島、渤海新區濱海灘涂公園建設,形成各具特色的濱海風光旅遊帶。著力改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重點治理點源面源污染,加強灘涂和重要濕地保護,形成海藍地綠的海洋生態帶。著力提升唐山、秦皇島、滄州三個中心城市功能,重點建設唐山灣國際生態城、黃驊新城、北戴河新區三個濱海新城,強化城市間功能對接和互動發展,形成以三個中心城市和三個濱海新城為核心,一批中小城市和特色城鎮為節點的濱海城市帶。加大沿海中心城市開發開放力度。唐山市充分發揮省域中心城市優勢,著力發展精品鋼鐵、裝備制造、現代化工、港口物流、新型建材、濱海旅遊、會展經濟、總部經濟、海洋經濟等,打造綜合性貿易大港和世界級精品鋼鐵,建設科學發展的示范城市、環渤海地區的新型工業化、面向東北亞的對外開放窗口。秦皇島市充分發揮旅遊資源優勢,著力搞好國家現代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驗區,重點發展休閒旅遊、港口物流、數據產業、服務外包、總部經濟、會展經濟等現代服務業和重大裝備、電子信息等先進制造業,依托北戴河新區建設國際知名濱海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形成現代化濱海旅遊宜居城市。滄州市充分發揮沿海和歷史文化優勢,高標準建設綜合大港和臨港工業園區,著力發展石油化工、裝備制造、精品鋼材、港口物流、濱海旅遊、海洋經濟等產業,努力形成環渤海地區重化工業和冀中南及縱深腹地的出海通道,建設環渤海地區重要的港口城市。三、加快發展冀中南經濟區推進冀中南“1中心2軸318縣”建設。充分利用冀中南地區列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域的有利條件,發揮交通和產業基礎優勢,以石家莊為中心,強力推進大西柏坡、正定新區、臨空港產業園區、東部新城建設;以京廣(京珠)、京九(大廣)復合交通幹線為兩軸,促進生產要素加快集聚;以邯鄲冀南新區、衡水濱湖新區、邢臺新區三個產業為重點,培育冀中南經濟增長新優勢;以壯大特色產業集群為重點,加大兩軸沿線的正定、寧晉、武安、冀州等18個縣(市)開發開放力度。堅持交通基礎設施先行,加強冀中南地區與京津、黃驊港的通道連接,加快邯黃鐵路建設,謀劃建設京九客運專線河北段、邯黃高速公路,促進生產要素加快集聚。堅持以大開放促大發展,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著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把冀中南經濟區建設成為我省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示范和文化旅遊,形成與環首都綠色經濟圈、沿海經濟隆起帶良性互動、融合發展新格局。做大做強冀中南中心城市。石家莊市充分發揮省會優勢,加快發展文化、旅遊、商貿、金融等現代服務業,以大西柏坡建設為重點,打造國內知名旅遊目的地。以建設高標準產業園區為重點,打造國家級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衛星導航、通用飛機等高端制造業。推動組團城區同城化進程,建設繁華舒適、現代一流的省會城市和京津冀第三極。衡水市發揮農業資源和生態優勢,重點發展現代農業、食品加工、精細化工、裝備制造、生態旅遊等產業,建設生態宜居的北方湖城。邢臺市發揮產業基礎和交通優勢,重點發展新能源、煤鹽化工、裝備制造、農副產品深加工、休閒旅遊等產業,打造國家級新能源產業,建設冀晉魯地區重要節點城市。邯鄲市充分發揮省際區位、歷史文化和礦產資源優勢,著力發展精品鋼鐵、裝備制造、現代物流、煤化工、高新技術、文化旅遊等產業,鞏固提升冀晉魯豫接壤區域中心城市地位。四、加快培育千億元級重點園區和大型企業集團著力建設重點園區。全面優化創業環境,以優勢產業為依托,建設一批創新能力強、產業層次高、總量規模大、關聯程度緊、輻射帶動強的園區,力爭有十個以上開發區或工業聚集區營業收入超過千億元。秦皇島開發區,重點發展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機電一體化、生物技術和環保技術服務等產業,建設環渤海地區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廊坊開發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服務外包等產業,打造國家一流開發區。保定高新區,重點發展光伏發電、風力發電、新型儲能材料、輸變電設備等新能源裝備,建設我國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能源及能源設備。石家莊高新區,重點打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材料等產業,建設國家創新型高新區和生物醫藥。邯鄲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新材料、裝備制造、家電制造、現代服務業等,建成重要的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業。唐山動車城,重點發展高速動車、城軌客車、城際列車等,形成以動車組為龍頭的高端裝備制造。燕郊開發區,重點發展通信網絡產品、電子專用設備及材料、平板顯示、光機電一體化設備等,打造北方重要的信息產品制造中心。保定長城工業聚集區,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常規動力汽車及零部件,打造集研發、生產、服務為一體的汽車制造。定州唐河循環經濟產業園區,重點發展汽車、煤化工、食品加工和現代物流產業,建設國內一流的微型車、焦化和液態奶生產。遷安西部工業區,圍繞鋼鐵及深加工,建設循環經濟示范。樂亭新區臨港工業聚集區,重點發展精品鋼鐵、裝備制造、能源等臨港產業,建設船板生產和重型裝備制造。培育大型企業集團。鼓勵企業通過聯合重組、兼並收購等多種途徑做大做強,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力爭新培育十個以上營業收入超千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開灤集團,煤炭產能超過1億噸,積極發展煤化工、裝備制造、現代物流。冀中能源集團,煤炭產能超過1億噸,加快發展制藥產業,培育壯大航空產業,總銷售收入實現翻番。長城汽車集團,重點增強汽車研發及整車制造能力,建設保定、天津兩大制造,形成200萬輛產能。新興鑄管集團,做大做強鋼鐵、管件、機械和輕工等產業,保持球墨鑄鐵管在世界領先優勢。美的邯鄲,加快空調、冰箱、洗衣機等項目建設,打造我國北方最大的白色家電生產。新奧集團,進一步做大城市燃氣,積極發展新能源、能源裝備、生物化工等產業。中石油華北石化分公司,進一步增強原油煉化能力,積極謀劃100萬噸乙烯項目,原油加工能力達到1000萬噸。晶龍實業集團,大力發展太陽能單晶硅和微電子材料單晶硅,打造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單晶硅制造企業。英利集團,繼續做強光伏、電子級硅材料、大儲能等產業,打造國際一流的新能源企業集團。旭陽化工集團,重點發展焦化產品深加工,構建煤化、石化、生化、鹽化等多元組合的循環經濟示范企業。第四章發展現代農業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構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係,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現代化水平,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一、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按照穩定面積、依靠科技、提高單產、增加總產的總體要求,培育一批噸糧市和噸糧縣,著力建設4000萬畝糧食生產核心區。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搞好田間排灌渠係、農田林網和土地平整等工程,建設高標準糧田。集成應用先進技術,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提高糧食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和優質化水平,大幅提高糧食單產。加大對產糧大縣(市)投入和利益補償力度,增強核心區對全省糧食生產的支撐能力。實施糧食增產計劃。加快推進優質糧食產業工程、種子工程和大型商品糧工程建設。實施糧食豐產科技計劃,推進良種良法集成配套、農機農藝有效結合,建設一批糧食科技示范區和萬畝高產示范方,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000萬畝,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推進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建設黑龍港優質大豆產業帶,黑龍港、太行山和冀北優質雜糧產業帶,冀東、冀中南優質油料產業帶,黑龍港優勢棉花產區。油料播種面積穩定在800萬畝左右,棉花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左右,水產品產量達到160萬噸。二、培育壯大優勢產業做大做強畜牧業。鞏固畜牧業在農業的主導地位,做強奶牛、生豬和蛋雞等三大優勢產業,提升肉雞、肉牛、肉羊等潛力產業,加快良種繁育、優質飼草飼料建設,推進集中飼養、規模飼養、綠色飼養,完善畜產品檢測體係和疫病防治體係。建設沿海出口型、山壩生態型、城市周邊集約型優勢養殖帶。畜牧業產值佔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48%。做大做優蔬菜業。按照擴規模上設施、創品牌拓市場、提質量增效益的要求,擴大設施菜、錯季菜、品牌菜和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提高設施蔬菜和綠色蔬菜比重。在全省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支持環首都24個示范縣上規模、調結構、創品牌,建設環首都優質蔬菜生產帶。全省蔬菜播種面積達到2500萬畝,設施菜比重提高到60%以上,京津市場佔有率達到50%以上。做優做特果品業。以突出特色、適地適樹、規模發展為方向,加快果品結構調整和生產建設步伐。支持趙縣、深州、樂亭、涉縣等68個果品重點縣推行品種改良、樹體改造、矮化密植栽培等技術和標準化生產,高標準建設梨、蘋果、葡萄等八大特色優勢果品,力爭果品面積達到2500萬畝,標準化生產率達到95%以上。三、推進產業化經營壯大龍頭企業。立足做強優勢產業,支持糧油、蔬菜、肉蛋奶、果品等主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設,加快技術改造、品牌培育和市場擴張步伐,引進戰略投資者,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培育知名品牌100個,營業收入超50億元企業20家、超100億元企業10家。推進產加銷一體化。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農戶有效對接,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打造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科技示范和農產品加工園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5%,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與一產增加值比例達到1.2:1。四、努力促進農民增收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鼓勵和支持農民以市場為導向,優化種養結構,提高生產經營水平和經濟效益,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園藝業和農村服務業,完善農產品市場體係和價格形成機制,落實糧食保護價收購政策,切實提高農民家庭經營收入水平。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就業促進政策,加強農民進城就業信息服務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能力,使農民工資性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進一步完善良種補貼政策,擴大補貼范圍,合理確定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把牧業、林業和抗旱節水機械設備納入補貼范圍,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新增農業補貼向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依法開發集體資源,盤活集體資產存量,在增加集體財富的同時,使農民從農村資源和集體財產增值中獲得更多收益。保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收益,完善徵地補償制度,使農民更多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五、增強農業服務保障能力加強農業科技和人才支撐能力建設。建立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服務體係,加快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設施、新機具的研發和推廣步伐。大力培養農業技術創新和推廣骨幹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村生產型、經營型、技能型服務人才。支持高校畢業生和各類優秀人才投身現代農業建設,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6%,科技示范戶達到30萬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建設。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實施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機耕道等田間工程,推廣農業節水綜合技術,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推廣土壤有機質提升等培肥地力技術。推進種植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積極開展農機跨區作業。提高養殖業安全、衛生裝備水平。加強農業標準化、市場化建設。健全農業標準體係,推行統一的行業操作規程和技術規范,加快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具有地理標識農產品生產。建立安全可靠、服務便捷的農資經營網絡,建設環京津及區域性蔬菜配送中心、大型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重點建設200個大型農產品市場,推動200家超市或流通企業與農產品生產產銷對接。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繼續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將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落實到縣、鄉,保證基本農田不減少,質量有提高。保護和利用好水資源,重視和加強草原建設與保護,合理養護和利用漁業資源。積極發展循環農業,推廣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廢棄物資源化和再利用技術,形成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搞好農業生態環境治理,積極發展測土配方施肥,鼓勵使用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鼓勵農膜回收再利用,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加強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建設。完善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體係,構建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農技推廣機制。完善動植物疫病防控體係,提高農、林作物重大病蟲害和動物疫病監測預警能力,大規模開展統防統治行動。完善農產品質量監測體係,強化農業投入品監測,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和質量追溯制度。完善農業信息化體係,開發“12316”農業信息綜合服務平臺,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應用。第五章調整工業結構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為核心,以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把推進產業優化升級作為調結構、轉方式的主攻方向,實現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跨越。一、大規模改造提升制造業堅持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作為現階段調整結構的首要任務,加大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力度。引導企業優化生產流程,加快淘汰落後工藝技術和設備,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水平。鼓勵企業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優化傳統制造業布局,推進重點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企業兼並重組,努力實現傳統制造業由大變強、上檔升級。鋼鐵工業。按照控制總量、調整結構、優化布局、整合重組的原則,以減量、提檔、整合為重點,大力開發高附加值產品,推動設備大型化、高技術化,實現內陸存量壓減並向沿海和資源富集地區轉移。支持河北鋼鐵、首鋼集團等大型鋼鐵企業通過兼並、聯合、托管、收購等形式,重組地方鋼鐵企業,形成規模分別超過5000萬噸、3000萬噸,年主營業務收入分別超過3000億元、2000億元的兩家特大型鋼鐵集團。鼓勵其他地方鋼鐵企業聯合重組,形成1-2家千萬噸級的大型鋼鐵企業集團,全面提升行業技術水平和整體實力。建設1-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可循環鋼鐵新工藝及新材料、新產品研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重點建設曹妃甸精品鋼、京唐港造船用鋼、黃驊港優特鋼三大臨港和承德釩鈦制品。支持河北鋼鐵優質板材、優質建築材和鋼結構用材係列化配套改造。鋼鐵工業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建設鋼鐵強省。裝備制造業。按照發展整機、壯大配套、培育龍頭、推進聚集的思路,圍繞交通裝備、能源裝備、工程裝備、專用設備、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和基礎產品等領域,形成一批整機帶動能力強、配套體係較為完整的產業集群和制造。交通裝備,支持長城汽車乘用車和河北長安微型車等擴能力、上水平,推進邢臺、曹妃甸、邯鄲等商用車項目建設,加快山海關修造船和船舶配套產業園建設,開展曹妃甸新區、渤海新區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裝備項目前期工作。工程裝備,重點發展推土機、挖掘機、裝載機、盾構機、旋挖鑽機、煤礦裝備等產品,抓好宣工工程機械產業園、唐山住友工程裝備工業園等項目建設。專用設備,重點發展冶金設備、水泥設備、紡織設備、農業裝備等,抓好首鋼大廠裝備、中鋼邢機冶金軋輥項目建設。形成10家左右年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10個以上年主營業務收入超300億元的裝備制造聚集區,裝備制造業增加值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5%左右,成為第二大支柱產業。石化工業。按照擴大規模、集約集聚、延伸鏈條、循環發展的思路,優化產業布局,力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實現倍增。石油化工,加快建設石家莊煉化、華北石化兩個千萬噸煉油項目;積極推進曹妃甸大型石化、中海油中捷石化大型煉化一體化、中石油華北石化百萬噸乙烯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中石化滄州煉化分公司500萬噸煉油填平補齊、石家莊40萬噸己內酰胺二期擴建項目,全省原油加工能力力爭達到4000萬噸。煤化工,提高煤焦化,發展煤氣化,適時發展煤液化,加快建設冀中南和冀東煤化工,謀劃建設甲醇制烯烴項目。鹽化工,推動純鹼、燒鹼、PVC樹脂等傳統優勢產品上檔升級,延伸產業鏈;支持以海水淡化為龍頭,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寧晉井礦鹽資源開發利用,建設大型鹽化工項目。精細化工,大力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塑料加工助劑、高端涂料、染料等,促進原料化工向精細化工轉變。石化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5%左右。其他傳統優勢產業。以增強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加快技術裝備改造升級步伐,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努力打造一批生產規模大、品牌美譽度好、市場佔有率高的行業領軍企業和特色產業集群。建材建築業,適度發展新型幹法水泥,積極發展水泥構件等延伸產品,重點發展高技術含量玻璃、玻璃深加工等,做大做強一批優勢突出、競爭力強的建築企業,打造河北建築知名品牌。輕工行業,重點發展新型塑料制品,延伸皮革制品產業鏈條,開發廚房用具、電動工具等高附加值金屬制品,推動家具產品升級。紡織服裝,採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紡織產業,重點發展高檔面料、產業用紡織品等,加快培育名牌服裝產品,終端產品比重達到30%以上。食品工業,重點發展糧油、肉禽、乳品、飲料、方便食品等行業,提高綠色食品、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二、積極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優化產業結構的突破口,按照創新引領、重點突破、開放帶動、集聚發展的思路,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組織實施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工程,深化戰略合作,著力擴大規模、提升檔次,實現跨越式發展。新能源產業。保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強勁勢頭,鞏固在國內的領先地位。加強前沿核心技術研發和係統技術集成,以太陽能光伏發電、風力發電、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四大產業鏈條為重點,努力向產業鏈高端發展,加快壯大產業規模。太陽能光伏產業,抓好保定、邢臺等國家級光伏產業建設,提升保定英利、寧晉晶龍、廊坊新奧等大型企業集團規模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在張承地區建設一批1萬千瓦規模以上的光伏電站。風力發電產業,以中航惠騰、天威風電、國電聯合動力、中鋼邢機等骨幹企業為依托,建設一批風電葉片、風電整機產業化,力促張家口、承德百萬千瓦風電等重大項目投產運行,促進秦唐滄沿海及海上風能資源的開發利用。智能電網,重點推進分布式電網技術、微網技術等研究開發,大力發展新能源並網及控制、智能化電網儲能等產品。新能源汽車,重點加強引進與合作,推進整車及關鍵零部件、動力電池等研發和制造建設,促進新能源汽車在公交、出租、環衛等領域的示范應用。新一代信息產業。充分發揮既有優勢,加快推進通信網絡設備、物聯網、平板顯示、半導體照明、軟件與信息服務、雲計算等產業發展,支持建設廊坊、石家莊、秦皇島、保定四大信息產業。通信網絡設備,重點支持新一代移動通信係統和終端、衛星導航等領域的研發和產業化,帶動元器件、功率器件等配套行業集群式發展。物聯網,重點推進射頻標簽、新型傳感器研發及產業化,加快中電科河北物聯網產業等五個建設。平板顯示,重點支持液晶材料、液晶模塊、液晶屏生產上規模上檔次。半導體照明,重點支持全光半導體照明芯片研發及產業化,加快產品在照明、背光源等領域的推廣應用。軟件與信息服務,重點支持行業應用軟件和嵌入式軟件開發推廣,推動信息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雲計算,依托廊坊潤澤國際信息港、秦皇島數據產業等,重點發展海量數據存儲、災備等雲計算基礎服務平臺。在環首都地區建設為國家機關、大型企業、跨國公司等提供服務的大型信息存儲產業園區,形成行業聚集效應,帶動數據存儲產業發展。生物醫藥產業。以石家莊國家生物產業為龍頭,加快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等產業發展,努力在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研發方面實現突破。生物醫藥,重點發展重組蛋白藥物、多肽類藥物、新型疫苗等,支持先進劑型制劑、創新藥物等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推進中藥現代化。生物農業,加強育種平臺和繁育建設,積極推動優質高產農作物和林果、花卉等新品種的研發和產業化。生物制造,重點發展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平臺化合物等產品,加快微生物和酶制劑在節能降耗、污染防治等領域的應用。高端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高速動車組及客車、城軌交通等現代軌道交通裝備,加強高鐵動車基礎配套體係建設,培育一批配套企業,努力把唐山動車城打造成為世界級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加快發展核電及輸變電裝備,重點扶持秦皇島哈動力百萬千瓦核島主設備研發制造,保持保定天威集團超高壓輸變電設備在國內的領先地位。積極發展通用飛機及航空配套裝備以及先進臨床診斷、醫學監測等醫學工程裝備,深海作業、海洋油氣開發等海洋工程裝備,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裝備。加快石家莊通用航空、張家口直升機等產品研發和生產建設。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新能源材料、電子信息材料、非晶材料、稀土材料、特種陶瓷等新型功能材料,高品質特種鋼、新型合金、工程塑料等先進結構材料,碳纖維、芳綸等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大力推進太陽能級光伏材料的開發和產業化,積極發展化合物電池材料、薄膜光伏電池材料等新能源材料。提升器件級單晶硅、鍺硅混合單晶等電子材料的產業規模和核心競爭力。節能環保產業。重點推進高效電機、智能控制節電裝置等節能技術和產品的開發應用,發展生物處理、環境監測等環保技術和產品。積極發展再生資源回收和再制造利用技術。建立和完善節能環保技術創新、產品推廣服務體係,積極推廣能源合同管理新模式。海洋經濟。科學規劃海洋經濟發展,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積極發展海洋工業、海洋養殖、海洋運輸、海洋能源、濱海旅遊等產業,培育壯大海洋生物醫藥、海水綜合利用等新興產業。加快曹妃甸、渤海新區海水淡化建設和發展,推進秦唐滄沿海及海上風電建設。加強海洋基礎性、前瞻性、關鍵性技術研發,重點推進海藻蛋白類、多糖類、維生素類活性物質規模化提取技術研究,促進海洋生物柴油、海藻多糖藥用膠囊等海洋生物制品產業化。到2015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力爭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成為後續支柱產業,新材料、海洋經濟成為先導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取得突破性發展。三、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用信息技術提升企業研發設計水平。推廣微電子技術與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等在研發設計各環節的應用,加快構造網絡化、協同化的工業研發設計體係,促進產業的技術融合,提高創新資源的集合效率。推動生產過程智能化和生產裝備數字化。在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加快普及集散控制、制造執行等技術的集成應用,加快裝備制造業生產設備的數控化和自動化,推廣精益生產等先進生產方式,加強其他傳統行業生產裝備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在重點企業基本普及綜合集成制造和柔性制造係統。促進信息技術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的廣泛應用。積極推廣企業資源管理、供應鏈管理、銷售和售後服務管理、計算機決策支持等信息技術,推動信息化在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的滲透融合,全面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四、加快產業園區建設順應產業集中、集約、集聚的發展趨勢,推動項目向園區投放、企業向園區集中、創新要素向園區匯聚,著力建設一批行業之間關聯配套、上下遊之間有機鏈接、吸納就業充分、聚集效應明顯、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的工業聚集區、經濟開發區等各類園區。每個設區市在城市周邊重點規劃建設3-4個園區,每個縣城周邊規劃建設1-2個園區。其中,每個設區市重點培育1-2家營業收入超千億元的開發區或工業聚集區,3-5家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園區。加強各類園區產業組織體係建設。搭建支撐能力強的研發、設計、咨詢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培育技術裝備先進、產品鏈條完整、協作配套體係完善的企業群體,建設功能齊全的現代物流、銷售服務、信息服務保障網絡,初步建成一批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園區、一批以傳統優勢產業為主的園區、一批以特色優勢產品為主的園區,形成一批在國內外有較高知名度的產品名牌和區域品牌。第六章拓展新領域全面加快服務業發展把推動服務業的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按照擴大規模、拓寬領域、提升功能、創新業態的思路,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大力發展高端服務業,積極發展面向農村和社區的服務業,構建優勢明顯、特色突出、充滿活力的服務業發展新格局,切實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一、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以先進理念和現代技術為支撐,以物流信息化、標準化和國際化為重點,積極構建國內外聯通、京津冀一體、沿海與腹地互動的現代物流體係,提升物流業在現代產業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打造環首都物流產業帶。在涿州、三河、香河、廣陽、固安、懷來、豐寧等環首都一線地區規劃建設一批城市配送型、農產品供給型、空港服務型現代物流園區,使之成為承接北京物流外置的載體,滿足北京市場供應的,連接北京及全國物流網絡的重要節點。暢通冀東和冀中南物流通道。完善“東出西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暢通以唐山港、秦皇島港為龍頭,覆蓋唐山、秦皇島、承德、張家口等市,連接內蒙、晉北、西北等縱深腹地的“冀東物流通道”;以黃驊港為龍頭,覆蓋滄州、衡水、石家莊、邢臺、邯鄲等市,連接晉中南、魯西北、豫北等廣闊腹地的“冀中南物流通道”。建設物流產業聚集區。依托唐山港、秦皇島港、黃驊港及石家莊空港等,加快建設海港、空港、內陸港等交通樞紐型物流產業集聚區。依托大型骨幹企業,以訂單為紐帶,建設鋼鐵、煤炭、裝備制造、醫藥等產業型物流集聚區。依托白溝箱包、安平絲網、肅寧皮毛等大型商品交易市場,建設商貿集散型物流產業聚集區。加快發展專項物流。重點發展煤炭、鋼鐵、醫藥、建材、郵政等專項物流,積極發展果蔬、肉類、水產品等冷鏈物流,完善糧食現代物流,培育發展國際物流業務,謀劃建設臨港保稅物流園區和保稅型內陸港。推進物流業與制造業聯動發展。實施物流業與制造業“兩業聯動”示范工程,引導、支持大型制造業企業整合、分離、外包物流業務。支持邯運、滄運等大型第三方物流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搭建大型制造業企業與物流企業的合作交流平臺,促進關聯方結成戰略聯盟。推進物流信息化和標準化。加快現有倉儲、轉運設施和運輸工具標準化改造,推廣集裝箱、托盤等標準化物流設施和裝備,鼓勵企業採用集裝單元、射頻識別、貨物跟蹤、自動分揀、立體倉庫等物流新技術,推廣普及自動識別、數據交換、衛星定位、智能交通、不停車收費等物流信息技術,積極推廣應用物聯網技術。二、做大做強旅遊業充分發揮我省旅遊資源豐富、區位條件獨特的優勢,整合資源,建設名勝景區,打造精品線路,強化區域合作,實現旅遊業跨越式發展。構建“一極、兩城、兩帶、十二區”旅遊大格局。培育省會石家莊旅遊增長極,將石家莊打造成為冀中南旅遊中心城市,將承德和秦皇島打造成國際旅遊目的地城市。依托“兩環”優勢,建設一批休閒旅遊產業聚集區,形成環京津和環渤海兩個休閒度假旅遊帶。構建石家莊大西柏坡紅色旅遊、保定溫泉度假村等十二個旅遊產業聚集區。強力推進旅遊項目建設。以精品化、品牌化為方向,綜合運用科技、文化、創意等手段,打造100個主題特色鮮明、基礎設施配套、活動內容豐富、文化品位較高、市場吸引力較強的景區。推進旅遊業與其他產業融合,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森林生態旅遊、工業旅遊、低空航空旅遊等新業態,構建富有河北特色的旅遊產品體係。以大項目促大投入、大發展,每年實施100個以上重點項目,5年累計完成投資1000億元以上。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旅遊企業集團。加快組建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競爭力強的大型旅遊集團,引進一批海內外有實力的企業集團、投資機構等戰略投資者,做強旅遊發展主體。強化旅遊品牌宣傳。搞好重點旅遊目的地策劃包裝,打響紅色旅遊、皇家旅遊、海洋旅遊、生態旅遊、冰雪旅遊五大品牌,塑造河北旅遊整體形象。辦好節慶、論壇、會展、招商、體育賽事、文化交流等營銷活動,推出一批高品質、有特色的旅遊演藝產品。提升旅遊管理服務水平。加快制定實施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旅遊服務標準體係,建設集宣傳促銷、導遊、咨詢、預訂、投訴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旅遊信息服務平臺,完善應急救援、公共醫療、衛生檢疫防疫等安全救助體係。三、大力發展金融業充分發揮金融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努力將金融業培育成戰略支柱產業。金融業增加值佔全省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左右。壯大金融市場主體。重點引進境內外金融機構來我省設立中國總部、分支機構或出資設立法人機構,力爭有1-2家外資銀行落戶河北。建設中國北方金融後臺服務和重點金融街區,吸引國內外金融分支機構和地區總部入駐,力爭金融後臺服務、數據備份中心和培訓等機構達到100家,形成集聚發展優勢。加快中國工商銀行後臺服務中心(石家莊)建設進度,引導設立服務于曹妃甸新區、滄州渤海新區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金融機構。大力發展地方金融。扶持地方金融機構做大做強。鼓勵城市商業銀行增設分支機構,在全省各縣(市)的覆蓋率達到50%。鼓勵縣級和市級農村信用社聯社加快股份制改造,爭取40%的縣級聯社改建成農村商業銀行或農村合作銀行。發揮現有省級投融資平臺作用,重點支持河北建投、省國控擔保等集團發展。積極推動中小企業融資性擔保平臺建設。加快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等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建設,爭取50%的縣(市)各建成一家以上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小額貸款公司發展到300家。支持社會資本設立股權投資基金,積極發展創業投資。積極發展資本市場。培育後備上市企業資源,爭取100家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穩步推進企業債券、公司債券、中期票據和短期融資券發展,探索市政建設債券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試點。推動期貨交易所在河北設立焦炭焦煤、鋼鐵、有色金屬、糧食等期貨交割庫。加快發展保險市場。積極推動“三農”保險,加快養老、醫療和責任保險發展,加大對出口信用保險的扶持力度。組建省屬法人保險機構。實施“綠色保險”工程,建立“曹妃甸保險服務可持續發展試驗區”。推進“保險信譽”工程,切實解決理賠難問題。實施“保險護城河”工程,將責任保險納入全省災害事故防范救助體係。推進京津冀金融一體化進程。深化與國家金融機構合作,在京津周圍謀劃建設金融聚集區、金融服務區。打造區域金融合作共同體,推動京津冀同城支付結算係統、徵信係統、產權和票據市場一體化。四、改造提升商貿流通業構建城鄉一體化流通網絡。高標準規劃城市商業網點,培育中心商圈,建設一批特色商業街(區)。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雙百市場工程”,建設和改造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發展“農超對接”,力爭農家店覆蓋80%的行政村,商品統一配送率提高到60%以上。建立業態多元的現代流通格局。努力構築環首都、環渤海、冀中、冀南四大商圈。通過股權置換、上市融資等方式,推動商貿流通企業做大做強,培育8家企業進入全國零售百強、5家進入全國連鎖百強。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功能完善、輻射力強的商品市場,重點建設100個區域性工業品市場。推動知名市場延伸產業鏈條,打造集商品研發和生產、品牌展示、信息發布、價格形成、電子商務于一體的現代採購交易平臺。積極發展假日經濟和夜經濟。建設提升一批檔次高的主題功能商街,培育一批文化內涵豐富的名品名店,打造一批效益突出的演藝品牌,引進一批國際知名的商業企業,形成吃、喝、住、遊、購、娛、體、美、學、醫等一體化的假日經濟和夜經濟產業鏈,培育100個特色夜消費市場。五、培育壯大會展業優化會展業戰略布局。構建以石家莊為“一核”,唐山、秦皇島、廊坊、邯鄲、滄州為“五極”,張家口、承德、保定、衡水、邢臺為“多點”的會展業空間格局。做大做優綜合性會展,完善提升專業性會展,豐富文化節慶活動,努力形成各具特色、層次多樣的會展服務業,培育新的增長點。完善會展場館設施,建設國內外一流的石家莊國際會展中心,新建張家口文化會展中心,改造廊坊、唐山等國際會展中心,提升場館服務功能。拓展會展產業鏈。培育市場主體,引導和鼓勵各類經濟實體組建會議、展覽、咨詢公司,引進國內外著名展覽公司來我省合資合作,培育壯大一批有實力、競爭力強的龍頭會展企業。以名牌展會和龍頭企業為依托,發展信息咨詢、項目策劃、公關營銷、展覽設計、裝飾裝修、展品運輸、商貿洽談、網絡會展等現代會展服務業,提升會展服務專業化水平。發展具有河北特色的品牌展會。精心辦好環首都綠色經濟圈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中國‧曹妃甸臨港產業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承德)國際旅遊文化投資貿易洽談會,積極籌備中國唐山世界園藝博覽會,全面提升陶瓷、絲網、羊絨、皮草、箱包、家具、動漫等專業博覽會的檔次和水平,打造各具特色的商貿會展品牌。組織好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崇禮國際滑雪節、懷來葡萄節、張北草原節、滄州國際武術節、邯鄲中國(永年)太極國際峰會等節慶活動。六、扶持拓展服務外包業抓住國際服務業轉移和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等有利時機,結合制造業企業主輔業務分離和機關事業單位改革,鼓勵和引導我省有競爭力的服務業企業參與國內外產業鏈分工,促進我省服務外包業加快發展。加快推進服務環節外包、剝離和轉型。鼓勵大型企業研發設計、物流採購、市場營銷、售後服務、管理咨詢等業務剝離,組建專業化的服務企業或業務外包。推動機關和事業單位車輛配備、會議會務、物業管理、人員培訓等後勤服務外包。鼓勵高技術制造、現代物流、商貿流通等領域的龍頭企業,加快從傳統服務向更高層次的研發設計、市場分析、流程設計、管理策劃方向發展。重點培育信息、客服、影視、設計等服務外包業。推進業務流程外包、信息技術外包和輔助決策外包的技能培訓和軟件研發,重點開拓信息服務、金融、物流、醫療、法律、動漫、研發設計等領域的服務外包業,促進企業供應鏈管理、財務管理、後勤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客戶服務等業務流程的服務外包。建設服務外包示范園區。加快廊坊、秦皇島、保定等服務外包示范區建設,培育壯大一批服務外包。依托科研院所和各類園區,吸引和承接著名跨國公司轉移服務外包業務,著力培育1個國家級服務外包示范城市、4個省級服務外包示范城市、5個省級服務外包示范園區和50家省級服務外包示范企業,服務外包出口額達到10億美元。七、積極發展社區服務業以構建和諧社區為目標,積極推進城鄉社區建設。城市按照每百戶20平方米的標準配置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全省90%的街道建立社區服務中心,80%以上社區建立社區服務站。農村按照每千人不少于200平方米的標準配置社區綜合服務設施,70%的鄉鎮建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的服務功能覆蓋全省60%的行政村。鼓勵各類組織、單位和個人興辦社區服務業,構建方便、舒適的生活服務圈,優先開展老年人(殘疾人)居家養老服務、托老(殘)服務、病人看護、家庭保潔、家教服務等家政服務,為居民提供優質便捷服務。建設聯通市、縣、鄉的網絡平臺,以縣(市、區)為單位建立社區智能呼叫中心,形成“一鍵通”呼叫服務網絡。第七章鼓勵全民創業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快發展把發展民營經濟放在活躍經濟全局的戰略位置,全面落實國家和省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進一步解放思想,對民營經濟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開,政策上放寬,發展上放膽,工作上放手,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形成全民創業、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面。一、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放寬市場準入。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則,支持民間資本進入交通、水利、電力、石油、天然氣、電信、土地整治和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市政公用事業、政策性住房建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商貿流通、國防科技工業等行業和領域,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對注冊登記以及變更注冊登記的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免收登記類、證照類行政事業性收費。引導民間投資。支持民營企業、中小企業依法開展股權融資、債權融資、租賃融資、項目融資等多方式的直接融資。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典當、拍賣等融資服務機構。進一步強化各級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幫助具備條件的民營企業上市融資,增強發展後勁。開展全民創業活動。鼓勵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開展有利于發展經濟、繁榮市場、增收富民的各種創業活動;符合規定的經營活動,平等享受稅收、貼息、擔保、貸款、就業服務等優惠政策。完善民營經濟法律服務組織,建立網上法律咨詢平臺和服務熱線,繼續開展“金色陽光行動”,切實維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保護和激發全民創業熱情。二、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抓好擔保機構建設。以國控擔保集團公司為主體,做大省級融資性擔保機構,為民營企業提供直接擔保和多種形式的融資服務,資本金總額增加到100億元;以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為主體,組建省級再擔保機構,適當開展直接擔保,資本金達到10億元;以國富擔保公司為主體,為“三農”項目提供直接擔保,資本金達到5億元;依托省供銷社的新合作投資擔保公司,打造面向農村流通企業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新型擔保公司,資本金達到3億元,形成省級4家擔保機構分工明確、協調配合的融資擔保體係。做強市級擔保機構,各設區市至少建成1家資本金規模1億元以上的區域性核心擔保機構。做實縣級擔保機構,資本金規模達到5000萬元以上。支持注冊資本超過億元的擔保機構開展再擔保業務。全省融資性擔保機構資本金總額達到300億元以上,形成1500億元的融資擔保能力。縣級以上政府安排專項資金對融資性擔保機構給予風險補償。搭建創業平臺。採取政府引導、多方投資等方式,利用各類產業園區、規模較大的閒置廠房和場地,建設具有滾動孵化功能的中小企業創業輔導,為創業者提供創業場地和各類服務,降低創業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成2個中小企業創業輔導。建立省中小企業創業指導中心,健全省、市、縣(市、區)三級創業輔導服務網絡,擴大創業輔導師(員)隊伍,為民營初創企業提供公益性創業輔導服務。省、市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公共服務平臺和示范平臺建設。支持科技創新。認真落實財政扶持、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引導民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民營企業在技術認定、技術創新資金和工業設計獎勵等方面,與國有企業享受同等待遇。對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型企業,由當地政府予以獎勵,並優先安排科技項目。積極發展技術交易市場,促進民營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健全人才培訓體係。加強民營經濟組織人才培訓建設,建成100個省級民營企業人才培訓,全方位推進民營企業從業人員培訓,特別是加強民營企業家培訓。每年選送100名民營企業家到國內外高校或專門機構進修,集中培訓1000名規模以上民營企業高級管理人才,專題培訓10000名小企業經營管理者。完善信息服務。加強面向民營企業的信息服務,提供及時有效的產、供、銷、科技、人才等方面信息,強化民營經濟運行分析監測,及時發布行業景氣指數,指導企業生產經營。注重發揮各類商會和行業協會的作用,利用其自身優勢,廣泛收集、分析整理有關市場行情、行業走勢,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三、引導民營企業聚集發展實施產業集群示范工程,培育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每個縣(市、區)都要形成1個以上規模較大的產業集群。開展“百強民營企業”和“千家成長型中小企業”幫扶活動,積極推進民營企業聯合重組,逐步培育一批市場前景廣闊、規模效益明顯、行業領先的優勢企業(集團)。到2015年,民營經濟增加值實現翻番,民營經濟從業人員佔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達到70%以上。第八章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城市發展上水平出品位鞏固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成果,大力推進城鎮建設上水平,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推動產業和人口聚集,優化城市布局,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符合河北實際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一、構建城鎮化新格局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以建設京津冀地區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構建“兩群一帶”城市空間格局。培育壯大城市群。發揮保定、廊坊、張家口、承德4個中心城市環首都的區位優勢和發展空間優勢,積極整合區域資源,切實加強與北京在資源配置、職能分工、產業布局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銜接協調,強化中心城市極化作用,構建環首都城市群。加快提升唐山、秦皇島、滄州中心城市功能,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園區,強力推進沿海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沿海新城(新區),著力構建沿海城市帶。發揮省會石家莊的輻射帶動作用,提升和強化邯鄲在冀晉魯豫接壤地區經濟中心地位,壯大邢臺、衡水規模和實力,加快冀中南城市群發展。做大做強中心城市。整合中心城區與周邊地區資源,統籌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實現同城化發展。做大做好石家莊、唐山兩大省域中心城市,強化龍頭地位,壯大規模,率先發展,2015年城市人口規模均達到300萬人以上,成為京津冀和環渤海地區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重要增長極。發揮其他9個設區市重要區域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壯大城市規模,2015年邯鄲、保定2市城市人口分別達到200萬人以上,廊坊、張家口、秦皇島、滄州4市城市人口分別達到100萬人以上,邢臺、承德、衡水3市分別達到90萬人、80萬人、60萬人以上。沿海地區統籌港口、港區、港城空間資源,加快建設曹妃甸生態城、黃驊新城、北戴河新區、樂亭新區等新城(新區),積極培育沿海新興區域中心城市。壯大提升中小城市。優先培育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帶動作用強的縣級市和縣城,打造一批高品質的中等城市。到2015年,任丘、遷安、定州城市人口達到50萬人,武安、遵化、辛集、霸州等城市人口達到30萬人以上。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帶動縣城擴容升級,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高標準小城市,20萬人以上的縣城達到40個。建設一批特色重點鎮。偏遠山區和規模較小的縣,重點發展縣城;其他縣(市)培育1-2個重點鎮,著力完善功能、改善環境、塑造特色,提升聚集產業和人口的能力,建成具有較強輻射力的農村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到2015年,國家和省培育的55個重點鎮,人口規模全部達到3萬人以上。二、推進城市發展上水平出品位圍繞建設繁榮舒適的現代化城市,全面推動城市環境質量、聚集能力、承載功能、居住條件、風貌特色、管理服務上水平,真正把城市打造成為區域經濟發展高地、生態宜居幸福家園。城市聚集能力上水平。加快優質產業、先進生產要素、優秀人才聚集,推動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切實加快工業聚集區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分區,突出現代產業支撐,大力培育優勢產業,形成城市獨具優勢的核心競爭力。設區市主城區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特別是黃金地段、金角銀邊,重點發展文化產業、金融保險、節慶會展、服務外包等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加快現代商貿流通設施建設,高標準規劃城市商業網點,重點打造一批城市商業中心區和與總部經濟相結合的高端商務區、特色商業街、商業示范社區和商貿綜合體,積極發展假日經濟和夜經濟,形成設施完備、業態豐富、方式先進、充滿活力的現代商貿流通體係。產業園區增強聚集產業特別是新興產業功能,城市新區著力推進產業高端化。縣城注重發展服務業和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城市環境質量上水平。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可持續發展城市。緊緊抓住影響大氣質量的關鍵因素,加大防治力度,設區市空氣質量穩定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縣級市、縣城空氣質量明顯改善。不斷提高飲用水水質,確保供水水質合格率達到100%。強力推進城鎮污染減排工程,所有城鎮污水處理廠全部完成升級改造並達標運行,城市建成區內河流水質達到水環境功能區劃要求。全面推進城鎮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設區市垃圾收集率、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縣(市)城(區)達到90%。全面提高園林綠化水平,創建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園林城市。城市綜合承載力上水平。按照現代化城市標準,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增強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打造暢通城市,構建以快速、大運量為主體的城市公共交通體係,加快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完善路網結構,加強智能交通管理,提高交通運行效率。石家莊、唐山、邯鄲率先發展軌道交通。加快集中供熱、管道燃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人民防空等防護工程和重要目標防護措施,基本形成功能齊全、運行可靠的市政設施體係。加快城市防災減災生命線係統建設,提高有效應對水災、火災、震災、雪災、疫情等災害的能力和水平。城市居住條件上水平。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住房困難群體的住房條件明顯改善。加快城中村、舊居住區、棚戶區改造,設區市現有建成區范圍內城中村、棚戶區基本完成改造任務,舊居住區基本完成房屋整修和環境整治等改造任務。完善教育、文化、體育、醫療、養老、保健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強化社區服務中心及配套公共社會管理設施建設。優化舊城城市功能結構,合理調控建築密度和人口密度。按照合理服務半徑,規劃建設好小遊園、小停車場、小超市、小市場、小餐廳等,最大程度地方便群眾生活。城市風貌特色上水平。充分挖掘和體現城市自然、歷史、人文元素,塑造建築風格獨特、文化特質鮮明、個性魅力彰顯的城市風貌。明確城市特色定位,編制城市風貌規劃,完善實施公共設施、綜合交通、城市水係、景觀風貌以及城市有形文化等重點專項規劃。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延續城鎮歷史文脈,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在重點區域、重點地段和重要節點,打造一批精品工程、標志性建築和特色街區,充分體現城市個性和文化底蘊。城市管理服務上水平。堅持建管並重、綜合治理,以精細化、標準化為核心,建立科學高效的城市管理體制和運行模式。學習借鑒世界先進城市的建設管理理念,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指導、規范和調控作用,規范規劃編制和審批法定程序,加強規劃實施監管,嚴格執行規劃委員會、專家論證和公眾參與制度。實施城市管理進社區工程,加快建設數字化城市管理係統,推進城市管理信息化。加強城市公共文明建設,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努力提高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第九章堅持城鄉統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統籌城鄉發展。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基礎。一、健全城鄉良性互動機制積極探索和健全城鄉要素優化配置的體制機制,著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良性互動。堅持城鄉等值化發展。完善城鄉一體發展的公共財政、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等保障機制,以工業化帶動城鄉等值,加速農村工業化進程;以城鎮化拉動城鄉等值,積極構建新型城鄉形態;以產業化推動城鄉等值,提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以市場化促進城鄉等值,激發農村經濟發展活力;以信息化驅動城鄉等值,推進信息化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積極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和就業服務網絡,加強農民工專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提高就業創業能力。放寬城市落戶條件,逐步實行居住證制度,凡在縣城以上城市穩定居住6個月以上或購置住房的,均可登記為城鎮戶口。農民戶口轉到城鎮後,10年內在計劃生育、土地承包等方面仍可享受農村戶口相關政策。建立完善提高農民工勞動報酬的職工工資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改善農民工勞動條件,擴大農民工工傷、醫療、養老保險覆蓋面。統籌城鄉社會管理,加快制定實施農民工住房、社會保障、計劃生育、子女就學等相關政策,實現城市新老居民同等待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突出抓好水、路、電、氣、通信和垃圾處理等建設。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積極推進農村集中供水。提高鄉村公路建設水平,實施村內路面硬化改造,完善城鄉一體的客運網絡。搞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和農村沼氣、太陽能等新能源建設。繼續改善農村廣播、電視接收條件,促進無線通信全面升級,完善鄉鎮綜合文化館(站)、村圖書室等設施。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統籌城鄉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發展,全面提高農村公共事業的保障水平,著力推進城鄉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均衡發展。推動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落實強農惠農政策,促進公共資源向農村配置,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不斷增加“三農”投入,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優先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讓收益優先用于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搞好統籌城鄉試點示范。環首都14縣(市)作為全省統籌城鄉發展的先行區、示范區,石家莊、唐山兩市作為城鄉一體化整體推進試點地區,平泉、霸州、任丘等11縣(市)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示范縣(市)要先行先試。加強試點工作的組織協調,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強化分類指導和督導考核,為全省統籌城鄉發展探尋規律、積累經驗,並在全省推開。二、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把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切實增強縣域經濟對全省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縣域生產總值力爭突破2萬億元。培育壯大縣域主導產業。突出抓好縣域特色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強化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擴大規模,提升檔次,增強市場競爭力。推動城市工業向縣域轉移,積極發展與城市經濟配套的專業化協作。切實抓好縣域產業園區整合升級,完善功能。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大力發展高端精品農業、外向型農業、生態農業、觀光休閒農業和海洋農業。推動科技進步,完善縣域技術創新、推廣服務體係,扶持產業聚集區建立共性技術研發中心。加強自主品牌建設,支持縣域企業申報馳名商標、名牌產品和地理標識。培育壯大農村市場主體,認真落實農民創業扶持政策,在貸款發放、稅費減免、技術服務、信息咨詢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造就一大批新型農民企業家。穩步推動省管縣體制由財政直管向行政直管轉變,增強縣級自我發展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加快發展農村服務業。圍繞農業和農村工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加快發展以生產、銷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務為主體的農村生產性服務業。完善農副產品流通體係,支持大型涉農商貿集團加快發展。大力發展農村生活性服務業,加強村民中心建設,豐富農民物質文化生活。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扶持建設一批集農家遊、休閒觀光、生活體驗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做大做強勞務經濟。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健全農民工組織、培訓、指導、管理、維權等服務體係,擴大“陽光工程”實施范圍,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組織化、規模化程度,全省每年培訓農民工100萬人,培訓合格率達到98%以上,培訓後的就業率達到80%以上。完善與勞務輸入地信息溝通和政策協調機制,加強區域間勞務合作,鞏固京津勞務市場,拓展長三角、珠三角勞務市場,開辟國際勞務市場,打造一批勞務品牌。建立勞務輸出雙向流動機制,通過實施“回歸工程”、“金橋工程”等,支持和幫助優秀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三、扎實推進新民居建設堅持群眾自願、規劃先行、類型多樣、培育產業、政策規范的原則,健康有序地推進農村新民居建設,推動農村人口相對集中居住,促進土地集約利用、產業集聚發展、公共服務水平快速提升,有效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堅持規劃先行,分類指導。統籌縣域鎮村體係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莊建設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土地整治規劃,推進城鄉建設用地統籌,通過縣城擴容、中心鎮擴大、中心村擴並,穩步推動農村人口向城鎮和中心村集中。城市規劃區內的村莊建設一步到位,建成城市社區;城鎮周邊的村莊,通過延伸城市基礎設施,建成具有城郊特點的農村新型社區;距離城鎮較遠但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村莊,有步驟地推進中心村建設;對暫不具備新民居建設條件的村莊,組織開展村莊環境整治。堅持整合資源,強化重點。各級財政要設立農村新民居建設專項資金,有效整合涉農資源,重點支持新民居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公共事業建設及“一事一議”等資金和項目,集中向新民居建設投放和匹配。堅持尊重民意,規范運作。一切從實際出發,宜建則建,宜改則改,宜合則合。在充分尊重群眾意願的基礎上,按照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循序漸進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展開,做到運作程序規范、政策運用規范、選點布局規范、資金使用規范、建設管理規范,讓農民群眾滿意。堅持創新機制,完善服務。用足用好農村土地整理和增減挂鉤政策,建設縣域土地置換平臺。置換土地級差收益全部用于農村,其中80%以上用于置換出土地村莊的新民居建設。創新金融產品,引導信貸和社會資金參與、支持新民居建設。積極推動建材下鄉,加強技術服務和指導,嚴格按照村莊規劃要求和技術規范施工建設,確保新民居建設工程質量。到2015年,完成1萬個行政村新民居建設改造任務,讓更多農民住進新民居。四、推動農村體制機制創新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係長久不變,在依法自願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通過農業示范、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帶動,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鞏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林業產權管理、支持保護、採伐管理、林地流轉等制度,促進林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加大“農超、農資、農技、農企、農金”對接力度,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法照章規范運作、加快發展,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致富增收的有效載體。放手發展家庭農場、農業股份公司、股份合作農場、農產品行業協會,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覆蓋農戶達到50%以上。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積極開展試點示范,加強農戶土地、林地(木)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農戶宅使用權、集體水利設施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管理機制,實現農村資源使用權可流轉、可置換、可交易。健全村級集體財富積累機制,加快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造。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深化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改革,扶持有條件的縣(市)建立社區銀行。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內部資金互助。規范發展小額貸款公司。開展信用村、信用戶評定工作。積極發展大型農用生產設備及林權抵押、合作社擔保及其成員互保、農業龍頭企業擔保等擔保貸款。探索水域灘涂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設施農業以及宅等抵質押貸款。增強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三農”服務職能,縣域涉農金融機構新增存款的70%用于縣域貸款。增加各級財政對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督促和鼓勵相關保險機構開展現代設施農業保險業務,探索農業保險與農村小額信貸相互推動的新模式。推進農村流通體制改革。圍繞“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和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深化供銷社係統改革。大力發展物流配送、連鎖超市、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支持商貿、郵政企業向農村延伸服務。加快構建以城市大型流通企業為龍頭,縣級重點流通企業為骨幹,農家店為基礎的農村商品流通網絡。第十章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加強長效機制建設,完善符合省情、覆蓋城鄉、比較完整、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係,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和水平,讓發展改革成果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一、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是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必須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使就業更加充分,勞動關係更加和諧。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堅持經濟發展與增加就業相結合,努力實現經濟與就業的同步增長。結合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不斷開拓新的就業領域。在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的同時,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快發展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充分發揮非國有經濟吸納就業重要渠道作用。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實行更加有利于促進就業的財政政策,財政公共投資向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傾斜。實行更加有利于促進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創業,鼓勵企業吸納重點群體人員就業。實行更加有利于促進就業的金融支持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對勞動者創業提供小額擔保貸款等金融服務,拓寬小微企業融資渠道。扶持重點群體就業。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就業工作的首位,加強就業服務和政策扶持,鼓勵引導大學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小企業就業,支持自主創業;完善就業援助政策,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幫助困難群體就業;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穩定有序轉移就業。積極做好退役軍人就業工作。完善就業服務體係。健全政府宏觀調控、市場主體公平競爭、中介組織規范服務的人力資源市場運行機制,加大就業和社會保障基層平臺投入,全面推進就業服務專業化、標準化和信息化。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完善職業培育網絡,加強就業指導。繼續組織實施下崗失業人員轉業轉崗就業培訓,切實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積極組織創業培訓,全面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全面實施勞動合同制度,依法規范企業勞動用工及勞務派遣行為,健全勞動標準,大力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建設,妥善處理增加勞動者工資、改善勞動條件與促進企業發展的關係。加強勞動執法,完善勞動爭議仲裁機制,加大勞動監察查處力度,幫助農民工解決勞資糾紛,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發揮工會和行業組織作用,努力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促進勞動關係更加和諧。二、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把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市場機制調節、企業自主分配、平等協商確定、政府監督指導的原則,進一步完善工資指導線,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積極穩妥推進各類企業建立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完善職工工資決定機制、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拓寬居民投資渠道,創造條件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完善公務員工資正常調整機制,全面實施績效工資和分級分類管理的事業單位工資分配制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保障技術成果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額。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有效調節過高收入,使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逐步縮小城鄉、地區、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完善國有企業工資和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國有企業工資總額管理辦法,完善對國有大企業大集團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的雙重調控政策,規范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健全國有企業分紅機制,通過向社保基金劃轉權益、向公共預算調入部分收益等方式,建立居民分享國有企業利潤的有效途徑。三、促進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把加快貧困地區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集中解決基礎設施滯後、產業基礎薄弱、技能人才匱乏、公共服務能力不足等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發展能力。加大扶貧開發投入。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和社會資源,切實改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加強基本農田和農田水利建設,力爭實現人均1畝經濟園(林),基本解決飲水安全和無電自然村用電問題,全面改善鄉村道路,完成25萬戶危房改造。完善教育、衛生、廣播電視、文化、通信等公共服務體係。加大社會保障投入,全面提高貧困地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能力和水平,實現全覆蓋。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提高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培育發展區域特色產業。積極扶持適合貧困地區發展的優勢產業,建設一批蔬菜瓜果、畜禽養殖、幹鮮果品等特色產品生產大縣,培育支撐貧困地區健康發展的特色支柱產業。繼續實施整村推進工程,分期分批完成3000個重點村整村脫貧;深入抓好扶貧開發“細胞工程”,重點扶持30萬個貧困戶家庭增收項目。實施扶貧培訓“雨露”計劃。以提高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創業能力為目標,通過直接補助等方式,對扶貧開發重點村初高中畢業生進行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對農村貧困家庭勞動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對有外出就業意願的勞動力實施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力爭每戶有1名轉移勞動力或掌握1-2項實用技能的勞動力。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繼續組織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和經濟實力較強的縣(市、區)開展對口幫扶。對生存條件惡劣、地質災害頻發和生態保護重點區域的扶貧開發重點村和貧困人口繼續實施移民扶貧,引導貧困戶向小城鎮、工業小區和中心村集聚,確保特殊困難地區的貧困群眾穩定脫貧。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繼續開展以工代賑扶貧工程,增加貧困人口勞務收入。到2015年,全省農村貧困人口減少50%,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增幅明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四、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要求,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優化教育布局和結構,健全教育投入機制,全面提升教育質量。教育發展主要指標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實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高九年義務教育質量,鞏固率達到94%;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毛入學率達到37%。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5年,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15%以上。加快發展學前教育。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兒童毛入園率達到70%。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辦園體制,建立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係,保障適齡兒童接受基本的、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鼓勵社會力量辦園。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推動農村幼兒園標準化、規范化建設,保證農村留守兒童接受學前教育。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理配置義務教育資源,加快縮小校際、城鄉和區域差距。加快薄弱學校改造,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積極推進農村中小學校舍標準化和辦學條件均等化。科學設置課程難度,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優先滿足留守兒童住宿需求。提高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完善職業教育體係,使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大力改善辦學條件,提升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創新職業教育發展方式,推廣研發、知識教育、技能訓練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推進職教集團和職教中心建設。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堅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能力。抓好“211工程”和省部共建工作,實施重點學科建設對標升級行動計劃,努力使特色學科達到國內一流水平,重點學科和重點發展學科達到國內同類院校一流水平,力爭建成2-3所國內知名的高水平大學。調整優化學科結構,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質人才。進一步加強高校科技創新基礎條件建設,在重點領域組織開展重大課題研究,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構建完備的教育體係。健全更加符合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現代國民教育體係。促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融通,職前教育和職後教育有效銜接。加快發展繼續教育,建立廣覆蓋、多形式、更便捷的繼續教育網絡,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係。加強教